艾略特说“四月是最残忍的季节”,但对于线下美妆生意来说,七月才是最残忍的季节:《化妆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察》日前采访多位行业一线从业人员,他们有的从事百货专柜的销售工作,有的经营着规模不小的CS连锁,大家的共同感受是:今年生意更惨淡了。
“从业以来最难的一个月”,某二线城市海蓝之谜专柜的销售员感叹。资深“柜哥”马蹄哥最近也犯了难,曾就职过各大美妆集团的他,在小红书上发布笔记,求教行业大佬“7月份该怎么过”:过去半个月了,才做了4000块钱(通过微信),现场开单为0。“马蹄哥”的感受并非个例,他的笔记下回应热烈,其中不少“柜哥柜姐”都在为生意发愁:
“(7月)17号了,4000业绩。”
“我也才八千,省会城市最好的店”
“现场一塌糊涂,老顾客羊毛薅不动”
“天天怀疑柜台得倒闭”
……
业绩跌了八成
一周开不了单很正常
Ada是杭州某大牌化妆品专柜员工,该品牌单品均价在2000元左右。她告诉《化妆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察》,最近几个月的业绩都少得可怜,一周不开单都很正常:“线下没新客,老客抓不住。领导天天逼业绩,工资经常小两千”。
Ada透露,今年自己没一个月是能完成既定指标的:“去年好月份能卖到50万元,最差也能有20万,今年上半年平均一个月10万都卖不到。”按照这个数据,Ada今年的单月业绩比去年最高时期跌了八成。
去年初疫情开放后的一波“报复性消费”,曾让Ada看到一丝希望,大家都在谈线下复苏,Ada也过了一段时间“好日子”。没想到这份希望很快便随着消费者回归理性而烟消云散,如今还成了悬在“柜哥柜姐”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:“领导按去年的销售额定今年的业绩,几乎没人能完成任务”。
同事陆陆续续离职,Ada调侃自己突然就成了唯一的老员工,“新人来了就走,原先的区经(区域经理)都跑路了。”她觉得今年不会有好转了,想转到其它品牌,或者干脆辞职算了,“我也不知道怎么办”。
Cathy在南京新街口核心商圈某国际大牌专柜就职,说起7月的情况,她也是满腹牢骚,“天天零蛋是常有的事”,Cathy说,5月是该品牌会员节,业绩冲到56万元,6月直接掉回到23万,“7月份就天天当保安,手机上邀约顾客也没人回。”
事实上,每年7月是行业淡季:5月恰逢长假,多数品牌按惯例会做一系列折扣活动。到了6月,各种电商节促销大战接踵而至。二者叠加起来消化了大量化妆品库存。到了7月,消费者购物欲望不高,线下销售本来对业绩下滑是有心理准备的,但没想到会下滑成这个样子。
“是淡季,但从来也没这么淡过呀”,从业十年的马蹄哥不认为7月的惨淡是季节性波动,在他看来,“倒霉”的不只有7月,这半年以来,一直有一道阴影笼罩着自己。
线上蚕食线下并未停住脚步
“被线上卷得越来越厉害了。”这是马蹄哥感觉到的阴影。很多受访者也有差不多的感受:来自线上渠道的竞争,仿佛一条在收紧的绳索,让他们压力越来越大。
这条绳索——线上渠道的崛起,深刻地改变了美妆渠道的面貌。过去十年,国内网民数量从5.6亿一路飙升至近11亿,消费者迅速由线下转移到线上,伴随而来的是美妆销售渠道的更迭,从传统电商到社媒电商、直播电商、即时零售,线上渠道一步步蚕食着线下(百货、KA、CS )的蛋糕,直到它的份额越来越小。
化妆品头部公司收入结构的演变也能印证上述变化:登顶国货美妆头把交椅的珀莱雅,自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,线上渠道的收入占比从70.01%来到92.03%;All in抖音的上美股份,2023年线上自营贡献了其收入的近七成;丸美股份线上收入占比已提升至八成,“线上渠道现已成为公司至关重要的增长引擎。”
对线上反应相对较慢的国际品牌,其销售渠道占比中,线上也已经成为了大头。欧莱雅中国2023/2024年度发展战略沟通会期间,欧莱雅北亚总裁及中国首席执行官博万尚就透露,目前欧莱雅中国全年销售的62%来自线上,将重点投资数字化发展。
业内人士分析,虽然线上流量逐步见顶已经是业内共识,但是考虑到市场大盘增长也在放缓,美妆线上零售额的绝对值依然在增加。也就是说,线上蚕食线下份额的趋势依旧。
“速度也许没那么快了,趋势仍在。”该人士表示,在线下份额仍在逐步减少的现实面前,柜哥柜姐们体感上“压力越来越大”。
目前中国年轻消费群体(15岁-44岁)约占中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,90、00后正在逐步成为主力消费人群,他们勇于尝试新鲜事物,追求个性化的产品及服务。而线上渠道的便捷性、多样性以及花式玩法,恰恰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更多样的消费体验。随着社交电商、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模式的发展,线上购买率还将进一步提升。
在这样的趋势下,可以预见的是,“线下渠道会迎来更严酷的的洗牌。”上述人士表示。马蹄哥说,“我们的羹都被大主播分走了”,这样的分析也许过于简单,但也从侧面反映了部分事实。
顾客不敢花钱
一半门店面临关张
除了要持续面对线上蚕食,一些美妆集合店的从业者发现了一个更令人不安的现象:在一个追求性价比的消费降级时代,“顾客不花钱了。”
“我们今年可能要关掉一半的店面。”拥有 20多家门店的某区域头部美妆连锁负责人Lancer向《化妆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察》透漏,他面对的情势不是一般的严峻。
“今年4月份以后,销售额可以用崩塌来形容。”Lance说,他经营的各门店销售额普遍比高峰期平均下跌70%,个别门店下跌了85%:“ 有个直营店以前月均二十万 ,今年4月直接跌到了两万八。”
“当我自己的私域销量都能下跌20%的时候,我就知道情况已经很夸张了”,Lancer起先以为顾客转向了其他渠道,但和越来越多人聊完之后,答案令人沮丧:“很多人大幅压低了生活开销,的确就是不敢花钱。”
英敏特在一份报告中指出,自2022年以来,预算在中国消费者购物决策中的优先级越来越高提升。简单来说,“谨慎花钱”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默契。
消费市场数据也能说明上述现实,根据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主要数据: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0732亿元,同比增长2%。其中,6月份限额以上化妆品类零售总额为405亿元,同比下滑14.6%。上半年(1-6月)化妆品类零售总额为2168亿元,同比仅有1%的微增。
“今年618的预售策略导致很多销售额都被算在了5月份,所以6月的业绩才会看起那么差。”行业人士表示,6月份的严重下滑有规则变更特殊原因,即便如此,也能看到整个市场增长乏力仍在加剧,“上半年化妆品都没跑赢消费大盘。”
线上也在承受增长阻滞的代价:以往的618期间,是各家电商公布晒销售业绩的热闹时刻。今年618,这样的热闹场面明显少了,大家都默契地选择了低调,不再大张旗鼓公布详细销售数据。
某头部连锁美妆集合店负责人Gaven告诉《化妆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察》,他们今年的经营策略异常谨慎。原本7月是低价抄底囤货的好时机,等到八九月份旺季前大牌化妆品价格回升,一笔差价就可以安然落袋。不过,Gaven今年却放弃了这个以往每年都能稳挣一笔的生意,不折腾了,“今年大牌的价格非常不稳定。”
梳理过去三年的数据我们能看到,大部分美妆供应商及零售商的常态是面对着日渐萎缩的生意,在保持谨慎的同时,设法寻找出路。业内人士告诉《化妆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察》,行业内低速增长甚至零增长也许将成为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常态,“每个人都要管理好自己的预期。”
“实际是降低预期,某种程度上的躺平。”Lancr说,他准备继续缩减线下实体店的规模,降低成本。“躺平”当然只是玩笑,Lancr正在积极转变生意重点,把精力放在“经营私欲流量、打造个人IP”上来。
这些转变为他赢得了不小的成功,Lancr透露,目前自己私域的销售已经超过了线下门店。下一步计划,在维护好私域的基础上,逐步切入等轻医美领域,从其他的细分赛道找增量。
“线上稳流量,线下落地服务”,Lancr觉得现实环境是没办法改变的,积极寻找适应办法才能让生意活下来:不论是“慢下来”加深自己抵抗周期的内功,还是换个赛道寻找新机会。
只不过对于接受采访的柜哥柜姐们来说,今年不会好了。有人决定换个小品牌“混一混”,有人选择出走,更多人则是迷茫无措。马蹄哥在笔记里发问:“这个行业的实体真的完了吗,我该何去何从”。
没有人回答。